如今很多人旅游,都喜歡帶點些特色的商品回去,國外一般還好,因為大家買的比較多,但很多人在境內旅游的時候,常常感覺不知道買什么。不僅在旅游中沒有什么需要買的,即使在平時逛街時,除了必須的日用品、應季的服裝,好像再沒什么可買的。整個旅游商品市場越來越像一潭靜水。用經濟學的用語來講,此種現象可稱之為:有效供給不足,有效需求不足。
人們不是不想購物,為了生活得更加安全、方便、舒適,需要購買商品。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除去品質、品種的原因,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缺少顛覆性、被熱捧的新品。歷史上,每次出現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顛覆性產品,都會引爆范圍很大、持續很久的購物狂潮。顛覆性的產品也會帶動綜合創新。無論是電冰箱、洗衣機、電視,還是筆記本電腦,以及當下智能手機等顛覆性產品出現的時候,總是帶來一連串的創新產品。
具有新功能的顛覆性產品很難開發,但熱點旅游商品的開發則比較容易。多年來,國家始終在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技術市場上已經蘊藏著很多可能開發成熱點旅游商品的科技成果。但大量的科技成果沒有得到轉化,沒有為企業所認知,沒有形成產品,更沒有形成旅游商品。
在旅游商品市場上,一方面是熱點旅游商品非常缺乏;另一方面是顧客在等待著熱點旅游商品的出現。
企業不是不需要開發熱點旅游商品。相反,很多企業很想開發出熱點旅游商品。但“想”并不代表“做”,也不代表一定做得對。目前旅游商品企業在旅游商品的開發中存在兩種不好的現象。一種現象是:盡量不自己開發。很多旅游商品企業仍然存在著加工的概念,總是希望用別人的設計,別人的品牌,自己只是負責加工。覺得這樣比較安逸、簡單,既可以省去比較費力、又有風險的推廣環節,也省去了很多銷售成本。另一種現象是:開發的方向不對。很多旅游商品企業誤把旅游商品創新理解為僅僅是文化產品創新,只是一味地追求開發純文化產品,忽略了滿足、引導生活的旅游商品開發。這兩類的企業越多,旅游商品的創新力度越弱。旅游商品有效供給側的能力被大大削弱,旅游商品市場活躍度越差。
有關部門對于推動熱點旅游商品的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或是互相推諉、或是裝聾作啞、或是走形式:搞出一個產品,至于是否被市場認可,就不管了;搞一次活動,造出點聲勢,應付一下,沒有規劃,這是典型的虎頭蛇尾。一些部門形成了對推動旅游商品發展、推動熱點旅游商品的事能躲就躲、能不干就不干的風氣,真正推動旅游商品發展,真正推動熱點旅游商品的措施非常少。缺乏引導也造成企業對熱點旅游商品開發的關注度很低。結果空有數十億人次的潛在旅游購物人群,卻沒有多少可買的熱點旅游商品。
提到發展熱點旅游商品,總有人在拼命地推旅游工藝品、旅游紀念品。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需求的變化,這些歷史上曾一度占主導地位的熱點旅游商品,已不大可能再熱起來。更不可能成為影響全國,甚至影響全世界的熱點旅游商品。將來的熱點旅游商品應是那些讓生活更安全、更方便、更舒適、更有品質的商品。是那些符合人們未來需要的商品,是能夠實現人們夢想、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的、甚至是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商品。如果只是一味地推動狹隘的旅游商品的開發,對形成熱點旅游商品是非常不利的,也必將阻礙旅游商品的發展。
發展熱點旅游商品需要大視野,需要踏實、持續的工作,需要不斷地創新,需要知識產權的保護,需要品牌的建設和系統的營銷推廣。只有人們認識到位,方向正確、方法得當、經過持之以恒的努力,熱點旅游商品才可能出現。推動熱點旅游商品發展,應成為旅游商品發展的推動者、旅游商品的開發者最大的愿望和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