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市古城區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橫斷山脈向云貴高原過渡地帶,全區幅員面積1,255.4平方公里,下轄金山、七河、金江、金安、大東5個鄉和大研、西安、束河、祥和4個街道,共53個村(居)委會。古城區總人口14.2萬人,有納西、漢、白、藏、彝、普米等10余個民族,其中納西族人口有8.6萬人,占總人口的60.6%。經國務院和云南省政府批準,麗江市古城區于2003年4月1日正式設立。
古城區地處滇、川、藏交通要沖,自古以來就是漢、藏、白、納西等民族文化、經濟交往的樞紐,是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鎮及軍事戰略要地。長期的民族交融、多種文化的匯交、悠久的歷史積淀,使古城區擁有了高品味、獨具特色和具有壟斷性的世界級旅游資源,并先后榮獲“中國最令人向往的十個小城市之一”、“地球上最值得光顧的一百個小城市之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歐洲人最喜愛的旅游城市”和聯合國“全球人居環境優秀城市”等稱號。
——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具有800多年歷史的麗江古城,坐落在麗江壩子中部,面積約3.8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末年,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墻的古城。發源于城北象山腳下的玉泉水分三股入城后,又分成無數支流,穿街繞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門前繞水流,戶戶屋后垂楊柳”的詩畫圖。街道不拘于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臨渠,300多座古橋與河水、綠樹、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極具高原水鄉古樹、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學意韻,被譽為“東方威尼斯”、“高原姑蘇”。充分利用城內涌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飲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納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征,是當地民眾節約利用水資源的典范杰作。城中的木氏土司衙署則呈現出一派“宮室之麗,擬于王者”的非凡景象。古城心臟四方街明清時已是滇西北商貿樞紐,是茶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四方街以彩石鋪地,清水洗街,日中為市,薄暮滌場的獨特街景而聞名遐爾。其四周6條五彩花石街道依山隨勢,輻射開去,街巷相連,四通八達,交通極為便利,置身其中,令人仿佛步入了“清明上河圖”的繁華景象。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式的瓦屋樓房鱗次櫛比,既突出結構布局,又追求雕繪裝飾,外拙內秀,玲瓏精巧,被中外建筑專家譽為“民居博物館”。麗江古城文物古跡眾多,文化蘊含豐富獨特,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風格的古代城鎮。198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清單,成為全國首批受人類共同承擔保護責任的世界文化遺產城市。
——束河茶馬古鎮。束河茶馬古鎮位于麗江古城西北4公里處,是“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保護名錄。自玉龍雪山蜿蜒而下的三條主干水系--青龍河、九鼎河、疏河穿城而過,從古鎮西北處九鼎龍潭中溢出的流水蜿蜒于村中道旁,使束河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清泉之鄉。作為麗江古城的原形和樣板,束河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茶馬文化、納西文化、農耕文化和生態文化,從束河古鎮中心老四方街、明永歷年間修建的青龍橋、沿水流依勢而建的幽幽曲巷、遍布古鎮的三眼井中都能看到大研古城的前身。束河曾以發達的文化教育和皮革加工、竹編等手工業聞名于世,至今仍流傳著束河皮匠一根錐子走天下的說法。束河古鎮通過在保護的前提下發展,以發展促保護的開發建設模式,實現政府、居民和企業三贏,成功破解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這一難題,被譽為“2004中國經驗”的經典之作。2005年,束河古鎮從全國眾多名鎮中脫穎而出,榮獲中國最佳人居環境魅力名鎮和全國4A級風景旅游區稱號。
——國家AAA級名勝區黑龍潭。黑龍潭不僅是麗江古城最重要的活水源頭,也是古城區重要的旅游景點。以高聳潔白的玉龍雪山為背景的黑龍潭清澈見底,四周綠樹婆娑,五鳳樓、解脫林、龍神祠、鎖翠橋等古建筑掩映其間。位于黑龍潭中央的得月樓上,懸掛有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的楹聯:“龍潭倒映十三峰,潛龍在天,飛龍在地;玉水縱橫半里許,墨玉為體,蒼玉為神”。優美的自然風景與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的最完美結合,使黑龍潭日益成為倍受世人矚目的風景名勝區,曾被列入《中國名泉》、《中國風景名勝》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