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歷史悠久,紅花套城背溪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確證在置縣前5000多年時,人類就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縣境屬楚地。秦時縣域屬南郡。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宜都始置縣制,名夷道縣,治所在今陸城,隸南郡。西漢末年曾更名為江南縣,不久復名夷道縣。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屬臨江郡。建安十五年,劉備改臨江郡為宜都郡,治今陸城,轄夷道、西陵、佷山三縣,“宜都”始得名。建安二十四年(219)吳大將陸遜占領宜都郡,獲取夷道、枝江、夷陵、秭歸等縣。時縣域屬吳。
三國時期,宜都郡屬吳荊州,轄秭歸、西陵、夷道、佷山四縣。
晉朝時宜都郡屬荊州,轄夷道、佷山、夷陵三縣。東晉太和年間,夷道改名為西道縣,后仍復名夷道。
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析夷道縣置宜昌縣,宜都郡遂轄夷道、佷山、夷陵、宜昌四縣。西魏時,宜都郡屬柘州,轄巴山、夷道、歸化、夷陵四縣。南朝陳時,后梁與陳劃長江為界,將縣域分為江北夷道、江南夷道二縣。江北夷道縣屬后梁,江南夷道縣屬陳。陳天嘉元年(560)江南夷道縣改為宜都縣。
隋開皇七年(587)廢宜都郡,宜都縣改為宜昌縣,先屬松州,后屬南郡。江北夷道仍名夷道縣,屬峽州。大業三年(607)改峽州為夷陵郡,夷道縣改屬夷陵郡。
唐初縣域仍置宜昌、夷道二縣。武德二年(619)改宜昌縣為宜都縣,屬江州。貞觀八年(634)夷道縣并入宜都縣,屬荊州都督府峽州郡。
宋朝時,宜都縣屬荊湖北路峽州夷陵郡。
元代,宜都縣屬荊湖北道宣慰司山南江北道峽州路,隸河南行省。
明代,宜都縣屬湖廣布政使司荊州府夷陵州。
清順治四年(1647),宜都隸屬于荊州府夷陵州,雍正十三年(1735)改屬荊州府。同治四年(1865),縣境內設14鋪、36保、99甲、13市鎮。
民國初年,宜都縣屬湖北省荊南道。民國11年(1922)屬荊宜道。民國19年(1930)設4區,有集鎮13個。民國21年屬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25年屬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38年(1949)6月,全縣劃分為3個區、1個督導區,17個鄉鎮。
1949年7月,宜都縣解放,縣人民政府成立。1955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枝江縣,將其所轄區域劃歸宜都縣管轄。1962年12月,恢復枝江縣制,白洋等6個區和江口鎮劃歸枝江縣管轄。1987年11月30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宜都縣,設立枝城市(縣級)。1998年6月,枝城市更名為宜都市。1949年至1957年,宜都縣隸屬宜昌專區;1958年至1961年隸屬宜都工業區;1962年至1969年隸屬宜昌專區;1970年至1992年隸屬宜昌地區。1992年至今屬宜昌市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