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7-24
跳躍的火焰映紅了彝族男人的臉龐,人們唱著阿西里西,在火堆旁邊牽手跳舞。火把節是世居在貴州高原上的彝族人世代相襲的古老節日,這是親友相邀歡聚的節日,濃濃親情全部化在了米酒中,仰頭飲盡。一切,盡在不言中……
歌舞山間起火龍田間繞
今年的8月13日,大方縣的鳳山鄉、響水鄉等地將會舉辦彝族火把節,這是所有彝族同胞的傳統節日,流行于云、貴、川等彝族地區,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場面最壯觀、參與人數最多、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節日。
節前,各家都要準備食品;在節日里縱情歡聚,放歌暢飲。火把節期間,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豎立于寨中,各家門前豎起小火把,入夜點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時人們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結隊行進在村邊地頭、山嶺田埂間,將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間地頭。遠遠望去,火龍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壯觀。
人們從神山上取來火種后,要走到自家的田間地塊去“驅邪”,之后逐漸從田間走向小路,漸漸匯合成人流,向火把場匯集。一路嗚噓吶喊,山鳴谷應,十分熱鬧。黝黑的天空,繁星閃爍。人們舉著火把集中走上幾條主道之上,形成條條“火龍”,浮游于曠野平原,山間林地,時隱時現,隨著蜿蜒的山路而迂回曲折蠕動,若即若離,十分壯觀。這一陣繞山旋行,聲勢浩大,真是禽獸聞聲而逃遁,蝗蟲瘟疫而匿跡。人們企盼這火把對山間林地洗禮,贏得秋后五谷豐登,百病消除,祥瑞永駐。
最后,青年男女會聚在火把場中,將手中的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們圍成一圈,唱歌跳舞,一片歡騰,徹夜不息。火把節的主要活動在夜晚,人們或點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燃起篝火,興行盛大的歌舞娛樂活動。節日期間,還有賽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蕩秋千等娛樂活動。
《奢香夫人》的拍攝基地
大方縣在明清時是彝族土司水西家族的政治統治中心,人們所熟知的奢香夫人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在當地,仍然保留著彝族文物和遺址,其中新建的貴州宣慰府、奢香博物館是游人必去的地方。
貴州宣慰府恢復重建于2009年,是30集電視連續劇《奢香夫人》的拍攝基地,2010年竣工,2011年正式對外開放。整座貴州宣慰府的建筑,依據史書記載和實地勘測互證,可分為主體建筑和附屬建筑兩個部分,總占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
恢復重建的建筑,背靠云龍山,面臨螺絲塘,坐東北向西南。采用中軸對稱的布局,“九層八院”分級躍上,梯級遞進。平面俯瞰兩頭小,中間大,如同虎頭的抽象造型,寓意虎躍龍騰。廣場占地18325平方米,是根據彝族的講究和用地的限制巧妙設計成一個葫蘆形,源于彝族葫蘆崇拜。兩圓相扣,圓心圖案也是彝族特有的太陽歷和蘇蒂子圖案。
所有建筑裝飾造型都有其一定的講究和寓意。額枋造型為牛角斗拱,上刻龍紋圖,斜撐上有“虎躍鹿奔”等半圓雕,坎窗上的窗欞為幾何圖形鑲框的“龍騰虎躍”穿花紋圖。水西彝族崇龍尚虎,自稱“老魯波”,意為“龍虎之幫”。所有的圖案圖形,無不體現“龍虎文化”的特色。
整個宣慰府室內裝飾及陳設,主要依據古跡記載、文物參照以及彝族傳統風格,無處不散發“龍虎之邦”的神秘文化。讓人覺得仿佛回到600年前的宣慰府衙,敬畏之感油然而生。
火把節的由來
火把節在彝人心中就是過“小年”(即第一個星回節)。祭火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不生害蟲,保護田里的莊稼順利收割。
傳說在古代“洪水朝天”時,洪水退后,恢復生產沒有種子。這時,彝家有個叫直括阿魯的英雄,自告奮勇去尋找糧食種子。經過千辛萬苦,終于在“仙國”找到了種子。但因萬里迢迢,時間過去很久,彝家人民見他久出未歸,便前去找他。白天找不到,夜里打著火把繼續找。終于六月二十四日子夜,在一個山頭上找到了他。大家欣喜若狂,舉起火把唱啊,跳啊,慶祝英雄的歸來。以后就把這一天定為火把節來紀念直括阿魯。
美食推薦
1、餐飲:大方騸雞豆腐、大方母雞豆腐、大方天麻宴席、大方八碗席、沙壩豆干火鍋、六龍豆干火鍋、瓢井豬腳、特色家常菜等在縣城各餐館均可預訂和品嘗。
2、小吃:臭豆干、糍粑豆干、麻辣土豆片、茅香粑、糕粑、大方黃粑、閣丫黃粑、糍粑等縣城均可買到和品嘗。(轉自貴陽晚報)
火把節旅游信息歡迎撥打電話咨詢028-87668000!
四川省中國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新華分社:
四川旅游
九寨溝旅游
峨眉山旅游
稻城亞丁旅游
成都周邊旅游
三亞旅游
云南旅游
24小時服務熱線:
4007 028 188 直撥號碼:
028-87668000 87666645
Copyright © 2005-2023 www.bjlehm.com 版權所有 經營許可證:L-SC-CJ00003
蜀ICP備13027583號-64
地址:中國.四川.成都市青羊區人民中路三段6號食品大廈6樓610室 技術支持:中國旅游聯盟信息研究所
本站聲明:本站所使用圖片及文字信息均出自于互聯網上廣為流傳信息,文章圖片版權歸原著,如有版權糾紛,請來電,我社將主動聯系商量給予稿酬或予以刪除,我社不承擔法律責任。 負責人:楊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