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8個月,東城區13處親自然的可步入式口袋公園全部建成并面向市民免費開放。記者從東城區了解到,過去只可遠觀而難以靠近的街邊綠地變身口袋公園后,不僅更多地按照城市森林公園的樣貌進行了改造,還結合不同的地域特色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元素。
東城區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張志鵬程介紹,口袋公園是一種分布在街道附近的街旁綠地,通常在面積上沒有嚴格的限制,但是一般會低于1萬平方米的規模。過去,很多口袋公園都是不可步入式的,只能觀賞,沒法與花花草草親密接觸。而近些年,隨著園林的發展,綠化要盡可能滿足市民戶外活動的需要,因此這13處口袋公園全部設計成了可步入式的親自然模式,市民可在綠地間、樹林下穿行。
這13處新增的口袋公園共計2.9萬平方米,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其中,一種是由綠化代征地改建而成的口袋公園,如位于東北二環外側、毗鄰清水苑社區的香河園口袋公園。張志鵬程說,“這處口袋公園的面積達9450平方米,是13處口袋公園中面積最大的。我們剛接手的時候,這里還是一片工地,有幾處廢棄的房屋。”
走入園內,二環路上飛速駛過的車流被林立的樹木遮擋住了,依著下沉地勢,園內設計出層層疊落的谷地,層疊的花臺間不時噴出細密的水霧,在炎熱的夏季可以起到局部降溫的作用。碗口粗的油松、銀杏等高大樹種下,設計出蜿蜒的步道,可供市民在林蔭下漫步。“這13處口袋公園別看面積不大,但是全部按照城市森林公園親自然的模式來建設,市民可以在林下、草叢間穿行,有一種深入森林中的感覺。在樹種的選擇上,也大多選擇的是鄉土樹種和耐旱、耐寒的品種。基本都是已經展開樹冠的成熟大樹。”張志鵬程說。
除了由綠化代征地改建而成的口袋公園,還有一部分口袋公園為拆違后利用騰退空間改建成的,如位于崇文門路口東北角的同仁醫院口袋公園、位于廣渠門橋西北角的廣渠門口袋公園等。第三種類型的口袋公園,是在現有綠地基礎上改造提升而成的,如位于東二環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周邊的檢察院外側綠地、天壇東門口袋公園等。
在香河園口袋公園,主入口的石材臺階上雕刻著一連串清晰的字跡,仔細看去,才發現竟是自來水的歷史變遷說明。張志鵬程解釋說,這13處口袋公園在建設的時候,都結合當地的地域特色,融入了一些文化元素,如香河園口袋公園就將自來水文化融入到口袋公園中。原來,香河園口袋公園所在的位置,緊鄰北京歷史上第一座水廠——東直門水廠,距離北京自來水博物館僅百米之遙。因此,在設計口袋公園時,特意加入了一些水文化元素。除了在臺階上雕刻自來水歷史變遷說明之外,在石頭座椅的側面,還運用激光影雕技術打印出自來水歷史發展的相關圖片信息,有老北京送水的水車、京師自來水公司的水票等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