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位于四川省重慶市境內,以大足縣、潼南縣、銅梁縣、壁山縣為范圍,在此地可賞到代表中國唐、宋時期的石刻造像藝術。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為主,儒、道教造像并陳,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范,規模之宏大,藝術之精湛,內容之豐富,可與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齊名。
大足石刻始于晚唐,歷經五代而盛于兩宋,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憂秀代表。石窟多達76處,共有造像6萬余軀,石刻銘文10萬余字,總稱大足石刻。其中,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寶頂山摩崖石刻最集中。大足石刻摩巖造像達五萬多尊。它以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技藝精湛而著稱。
大足石刻因地處中國內地山區,過去交通不便,幸免了歷代戰爭的浩劫和人為破壞,具有很高的文物、雕刻和旅游價值,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寶頂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大足石刻景區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5處即北山(包括北塔)、寶頂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石刻也即“五山石刻”(世界遺產部分),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有4處即尖山子、舒成巖、妙高山石刻、千佛巖石刻,大足縣文物保護單位有66處如西山、圣水寺、三教寺、青山院、老君廟、半邊廟、七拱橋、普和寺、陳家巖石刻等。北山、寶頂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是大足石刻中最具規模、最有價值、藝術最精美的石刻造像代表
。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載,無不備列”,在藝術上“神的人化與人的神化”達到高度統一。 不僅有規模巨大的佛教造像和體系完整的道教造像,還有石窟造像中罕見的純儒家造像,而且“三教”、“兩教”合一的雕刻也很多。大足石刻的這種文化現象作為實物例證,反映出在中國文化史上儒、道、釋三家長期以來既斗爭又融合,到宋代時“孔、老、釋迦皆至圣”,“懲惡助善,同歸于治,三教皆可通行”的“三教合流”思想占主導地位的局面已經鞏固。
大足石刻縱貫千余載,橫融佛道儒,造像精美,完好率高。同時伴隨造像出現的各種經文、傍題、頌詞、記事等石刻銘文有15萬余字,而且多為金石史中的佳品,是一座難得的文化藝術寶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我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是天才的藝術,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