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匯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是上海市郊成陸較晚的地區。據《舊唐書》記載, 713年(唐開元元年)在周浦、下沙一線重筑古捍海塘,故南匯西部地區當成陸于唐以前。隨著時間的推移,陸地逐漸向東南延伸,滄海變桑田,宋、元時期,惠南一帶成陸。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明政府為防倭寇,在南匯嘴(今惠南鎮)筑城,設守御南匯嘴中后千戶所。1726年(清雍正四年)從上海縣劃出長人鄉建立新縣,因縣治設在原守御所南匯嘴,故縣名為“南匯”。2001年8月南匯撤縣建區。
南匯區位于長江口和杭州灣的交匯處,東臨東海,南靠杭州灣與浙江寧波相望,北與浦東新區毗鄰,西南與西部地區和奉賢、閔行交界。全區總面積688平方公里,海岸線45公里。至2000年底(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區共有常住人口78萬,戶籍人口約69萬,其中農業人口49.5萬,非農業人口19.2萬。至2002年7月,全區共有19個建制鎮,5個開發區。
宋、元時期,南匯鹽業鼎盛,下沙、周浦、新場已形成較大規模的集鎮。“水鄉”新場更是“歌樓酒肆、商賈輻輳”,有“小小新場賽蘇州”之美譽,至今仍是保存較為完整的江南古鎮。北宋末期,宋室南遷,秦少游之孫秦知柔舉家寓居南匯;著名詩人儲泳也定居周浦,終老是鄉,至今存有儲泳墓——“木魚墳”。明代中醫名家李中梓(惠南鎮人)著有《醫宗必讀》,至今仍是中醫必讀之書。當代著名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列主義理論家張聞天出生于南匯祝橋鄉。著名翻譯家傅雷為周浦鎮人,至今留有傅雷故居。大團鎮人吳仲超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20余年,對祖國的文物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近年來,南匯的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到2001年,全區公路總長850余公里,其中一級、二級公路107.13公里,努力形成“四橫六縱”的公路網格局。目前正在新建和改建兩條高速公路;1994年南匯實現自來水化,到2001年全區自來水管網長度達900余公里,日供水能力為39萬立方米;到2001年全區建成9個市級花園單位、90個市級綠化合格單位,建成滬南公路、南六公路、白玉蘭大道、郊區環線等景觀道路250萬平方米,區屬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41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11%;全區建成6座生活垃圾中轉站,城鎮生活垃圾堅持生產日清,農村建成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置系統,做到集中收集,集中處置。
南匯的旅游資源優勢,在于“花”,在于“海”,在于“野”。萬畝桃園,百里海塘,廣袤灘涂地,無垠蘆葦蕩,成為人們回歸自然、休閑度假的理想之地。近年來陸續建成了一批旅游景點和設施,如上海野生動物園、浦東射擊游樂有限公司、濱海高爾夫俱樂部、濱海森林公園、東海影視樂園、、峻友賽車俱樂部、希迪垂釣園等,為形成濱海旅游經濟帶和南六公路旅游經濟帶奠定了基礎。
新世紀南匯旅游業的發展,利用深水港項目啟動的重大機遇,以上海“都市旅游”為背景,以建設“旅游景區”為目標,以“花”、“海”、“野”為特色,融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生態農業、主題公園為一體,滿足游客觀光游覽、求知娛樂、休閑度假的需求。
目前,區內主要公路有以浦東國際機場為終點的上海城市外環線和郊區環線(遠東大道)、南六公路等,這幾條公路直接連接市區和滬寧、滬杭高速公路。郊區環線(遠東大道)南匯段全線貫通后,大大縮短了南匯與上海市區及周邊區縣的距離。作為深水港建設重大配套工程的滬蘆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全長37公里,設有6車道,總投資17億元。上海市區至海港新城的市域快速鐵R3線正在規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