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雍苗族人民以自己的才華,創造了本民族燦爛而 獨具特色的文化。她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音樂舞蹈更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在眾多的苗族歌舞節目中,納雍縣豬場苗族彝族鄉獨創的苗族“蘆笙舞”“滾山珠”名震中外、享譽全球。這種舞蹈以其高超的技巧、敏捷靈活的步調、明快的節奏感等特點,深受中外觀眾喜愛。
“滾山珠”原名“地龍滾荊”,又叫“滾地龍”,苗語稱為“子羅奪”。傳統的“滾山珠”一人或數人均可表演。其表演特色是:不管表演動作怎樣艱苦高難,表演者都要手持蘆笙,口吹蘆笙,保持笙不離口,曲音不斷,笙與舞自始自終相位相配,協調進行。通過加工提煉后的“滾山珠”,已從重在再現的藝術形式升華為重在表現的藝術形式。除保留舞蹈中已有的內容——舞蹈語匯和“蜻蜓點水”(苗語稱“等古東林”)、“駿馬奔馳”(苗語稱“朝點”,“打場、“飛冷枯”)、“地龍滾荊”即“滾地龍”(苗語稱“子羅奪”)等等動作造型之外,又發展引進“二人立”、“三人立”、“雙飛燕”等動作造型,并借鑒京劇的表演藝術加進了側身翻、前后空翻等高難技巧,還創編了后仰空腰腹支撐二人立,三人立等高難造型。蘆笙舞曲也由原來的不同調高改編為統一的調子。傳統的“滾山珠”一般在年節、喜慶或農閑之余表演。關于這個舞蹈的產生有這樣一種說法:“古代苗族人民在大遷徙中,由于道路坎坷,荊棘遍野,行走十分艱難。英勇的苗族青年為了給父老鄉親們開辟一條通道,就用自己強壯的身軀滾出一條道路,讓父老們順利通過,到達黑羊大菁(今黔西一帶)安家落戶。人們為了褒獎這些青年的英勇行為,就模仿他們用身軀滾倒荊棘的動作,編成的蘆笙舞取名“地龍滾荊”。
納雍縣苗族蘆笙舞“滾山珠”已滾出縣門、國門,多次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并獲全國民族舞表演金獎。出訪了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北歐四國,好評如潮。返程時,在波蘭還捧回世界民族民間藝術最高獎——“金山仗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