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上旬到10月上旬為墨脫的開山期,氣溫高,雨水多,道路泥濘,細菌毒蟲多,進入墨脫前必須做好相應的防護準備。總體來說,墨脫的動植物對人危害不大,毒蛇猛獸通常不主動攻擊人類,而旱螞蟥和花蚊蠅是對人類最頻繁的襲擾對象,這里只介紹對這兩種小動物的防護。
1、旱螞蟥的防護——旱螞蟥在墨脫2500米以下地區(qū)都有,海拔越低,數量種類越多,尤植被密集地帶居多。墨脫的當地人把旱螞蟥分為“牦牛螞蟥”、“迷彩螞蟥”和“小螞蟥”三種。在傳統(tǒng)的旅游線路上,最多的地方在汗密、老虎嘴到3號橋段;墨脫縣城至仁欽棚段;達木到格當下那巴的“螞蟥山”段。旱螞蟥通常曬居在潮濕的草叢樹葉上,陰雨悶熱天氣最多,遇人或動物經過時迅速吸附在其身體上吸血,吸飽后自然落下。人受襲后通常血流不止,流血至與螞蟥吸入數量相當時自然止血。一周后,傷口發(fā)癢,一月后癥狀消失。
防護螞蟥,盡量穿著高腰鞋襪,長袖內衣,扎緊褲口和內衣下擺,必要時用膠布類貼牢褲縫,步行中不碰撞草叢樹葉,不在陰濕地帶停留。防范藥物僅“清涼油”持續(xù)時間長,效果最好,可在暴露的身體部位經常涂抹一些。遭到螞蟥吸附或吸血后,不用驚慌,拔掉即可,沒有必要使用這樣那樣的方法,因為螞蟥只在皮膚表面吸收,根本就沒有那種鉆進肉體吸血的誤傳。流血時,抹些消炎藥,貼上“創(chuàng)可貼”
2、花蚊蠅的防護——花蚊蠅是墨脫人的俗稱,因其體形如蒼蠅,嘴如蚊子而得名。花蚊蠅體形很小,卻毒性很強,幾乎遍布整個大峽谷地區(qū)。被其叮咬時不會有絲毫感覺,只留下一個小血泡,幾小時后才感覺紅腫,緊接著奇癢無比,之后化膿潰爛,皮膚表層易結疤,但皮膚里的毒性不易排除,還會不斷奇癢,一直要持續(xù)約兩個月才會痊愈。
防備花蚊蠅的方法,一般是經常在皮膚上涂抹一些“清涼油”、“風油精”之類的藥物,經常檢查暴露在外的皮膚情況。遭到叮咬后,要及時用手將血泡里的血水擠掉,抹上風油精,貼上“創(chuàng)可貼”,感覺發(fā)癢時用同樣方法再反復擠幾次。